一、微专业介绍
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文件的落实,各行业加速推进“机器人+”赋能计划——“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的大背景下,移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需求不断扩大,已成为推动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约4700万台。在市场细分方面,消费类机器人在出货量上占据绝对优势,2023年的市场份额约为81%。目前,从事移动机器人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都属于高薪人群,且供不应求。另外,由于近些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机器人交叉学科的特点,在学术科研领域也迫切需要移动机器人相关科研人才。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用于移动机器人研究,因此,该微专业的毕业生将更容易获得硕士或者博士深造的机会。
该微专业依托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开设,面向国家和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顺应行业内人才的巨大缺口,结合行业企业的优势技术资源,融合机器人产业链的前沿技术包,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如智慧医疗、智能建造、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服务等)从事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掌握移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熟练完成机器人结构选型、机器人编程与调试、传感器和执行器选型,了解机器人操作系统、智能识别算法的应用,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移动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系统分析能力,能够在移动机器人应用领域从事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专业特色
(1)顺应国家战略、适应产业需求
移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微专业是应国家建设战略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而设立的微专业,是融合机械、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前沿交叉学科方向,既是支撑未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方向,就业前景广阔,又是学术研究与考研深造的热门方向。
(2)产教融合共制课程体系与大纲
本微专业依托机器人工程专业,前期与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人才培养采用产教融合的模式,高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制定课程体系、专业化教材、课程大纲。
(3)校企共建工业级实训平台
校内建成与华中数控公司、北京华晟经世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的“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实践教学内容实时对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的产业技术,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搭建工业级的实训平台。
(4)以真实项目案例为教学情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系统性融合
还原现场真实的生产环境,合理运用教学任务,将工作过程“做中学,学中做”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先进理念融入到教学,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得到全面培养。
四、招生对象及条件
(一)招生对象:本校2023级、2024级普通全日制在籍本科生和2025级专升本学生,学有余力,学习时间有保障。
(二)学制、学分:1.5年,12学分。
(三)收费标准:100元/分,合计1200元。
(四)授课方式:单独编班、单独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双休日。微专业原则上20人以上方可开班,招生人数不到20人的微专业,当年度取消开设。
五、学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达到学习要求,由微专业所在学院审核后提出结业名单,报教务处备案,由教务处统一颁发结业证书和成绩单;如未按培养计划完成微专业修读,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可替代通识选修课学分。
六、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设学期 | 
| 1 | 机器人技术概论 | 2 | 32 | 1 | 
| 2 | 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 | 2 | 32 | 2 | 
| 3 | 移动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 | 2 | 32 | 3 | 
| 4 | 机器人离线编程与工程仿真综合实践 | 2 | 32 | 1 | 
| 5 | 机器人工作站设计综合实践 | 2 | 32 | 2 | 
| 6 | 智能产线系统集成设计综合实践 | 2 | 32 | 3 | 
七、咨询方式
电话:王老师:18942940848 QQ群:878535390
机电与自动化学院
2025年9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