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建设
  • 学科建设
  • 师资队伍
  • 校企合作
  • 党团建设
  • 教研科研
  • 实验室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专业设置
  • 一流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教学团队
  • OBE工作
  • 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 学科带头人
  • 省(校)级科研团队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校企合作历程
  • 合作专业介绍
  •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中心)
  • 校外实习基地
  • 党建动态
  • 团学风采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及成果
  • 管理制度
  • 实验与实训中心
  • 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
  •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首页栏目

  • 轮播新闻
  • 学院要闻
  • 教学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工专栏
  •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栏目 >> 轮播新闻

产教融合 推进新工科建设

来源: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发布时间:2022-08-16次浏览

机电与自动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和成效。

一、建设成果简介

1. 产教协同深度融合育人机制

自2016年与武汉金石兴公司、北京华晟公司及华中数控公司开展产教协同育人以来,建立健全了引企驻校、育人共研、师资共培、基地共建、课程共担、就业共促的“一引五共”深度融合育人机制。建立含企业专家在内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和修改专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有效支撑相关毕业要求;共同完成达成度评价;实施了校企合作课程资源整合和“双师水平提升”工程,在开设的企业课程中已实现“一课双师”。

2. 新工科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园区

为贯彻落实科技兴国、为国育才,设置“科技发展史”的思政教育长廊。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之路,感悟科学研究思想方法,学习科学家的高贵品质。

立足于制造业关键技术需求领域,以“先进技术单元化、工业场景模块化”的方针,根据“能力导向、面向一线、技术先进”的原则,校企联合投入5000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使用面积约4000m2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中心、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和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形成新工科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园区,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平台,服务于机电类专业学生,年均惠及3000余学生。

3. 教学评价推动的育人育才持续改进模式

构建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机电类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依据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完善与优化,形成了系列课程的迭代改进模式;利用达成度评价结果给学生综合能力“画像”,发掘学生优势和不足,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生发展规划,达到因材施教、分类教育的精准施策效果。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做法

1. 引企驻校共建专业,建立“一引五共”产教协同育人深度融合机制

组建由校内外学科专家和驻校企业团队专家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工程教育认证中关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4条标准,将引企驻校共建专业的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与驻校企业合作,开展智能制造相关行业调研与教育现状调研,为制定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5年后的发展预期提供可靠的行业依据。产教联动,以OBE导向重构教育教学体系。面对产业技术变革与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学科逻辑(师资内化逻辑)与项目逻辑(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以知识领域对应岗位群为目标,重解重组课程体系。

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以毕业要求12条为能力培养框架形成四大领域,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荣通;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互补”的课程体系。

2. 校企共投,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园区

2016年以来,我校与三家企业共投共建国内先进的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园区。

(1)提出“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OBE实践教学总体思路

根据“能力导向”原则,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支撑相关毕业要求,依此反向设计园区的建设方案,采用企业工程案例项目式教学,支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2)产教共投,动态升级,实现技术先进性

根据“面向一线、技术先进”原则,产教共投正向施工,工业场景模块化、先进技术单元化,并不断升级,使实践平台实时对接企业生产场景。

(3)建设“科技发展史”的思政教育长廊

科学技术史是百科全书,既是成功学,又是人才学,更是教育学。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坎坷研究之路,感悟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深邃思想、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的伟大情怀和学习科学家的高贵品质。

3. 以OBE达成度评价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

机电类专业利用达成度评价结果推动了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持续改进。针对课程达成度评价结果,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并完成新一轮的课程达成度评价,继续分析评估做出改进。不断迭代优化,形成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机制。共计完成了5轮持续改进工作。

利用达成度评价结果形成学生群体及个体知识能力素养动态量化特征,给学生综合能力“画像”,发掘学生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生发展规划,达到因材施教、分类教育的精准施策效果。上述做法对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改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常用链接

  • 教务系统(新)
  • 校友会
  • 招标投标
  • 校长信箱
  • 学校邮箱
  • 图书馆
  • 教学校历
  • 在线办理
  • 咨询服务
  • 下载专区
  • 价格服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狮子山街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武昌首义学院 机电与自动化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