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建设
  • 学科建设
  • 师资队伍
  • 校企合作
  • 党团建设
  • 教研科研
  • 实验室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组织机构
  • 专业设置
  • 一流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教学团队
  • OBE工作
  • 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 学科带头人
  • 省(校)级科研团队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校企合作历程
  • 合作专业介绍
  •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中心)
  • 校外实习基地
  • 党建动态
  • 团学风采
  • 教学研究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及成果
  • 管理制度
  • 实验与实训中心
  • 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
  •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首页栏目

  • 轮播新闻
  • 学院要闻
  • 教学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工专栏
  •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栏目 >> 轮播新闻

面向社会需求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

来源: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发布时间:2022-08-16次浏览

一、优势特色学科群介绍

学院在“引进人才、凝练方向、锻炼队伍、服务社会”总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2021年8月,“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学科群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项目,学科群以机械工程为主干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为支撑一级学科。

学校常务副校长吴昌林教授为学科群首席负责人。吴昌林教授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日本广岛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机械学科组组长,曾任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机械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机械热系统、机械传动、系统检测与控制等领域科学研究。

特色优势学科群包括3个主要研究方向,其负责人及相关研究领域如下:

(1)“智能产线与关键装备技术”方向,负责人为吴晓光教授,包括4个研究领域: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转接系统技术、针织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基础与应用、智能装备与数控技术、特种行业智能产线开发。

(2)“智能驱动与控制技术”方向,负责人为朱忠尼教授,包括3个研究领域:新型电机驱动控制技术、高功率密度电能变换技术、智能装备驱动与控制技术。

(3)“视觉识别与检测技术”方向,负责人为肖书浩教授,包括4个研究领域:产品表面质量智能检测技术、多模态信息感知与智能理解、特种装备电磁兼容技术、装备故障诊断技术。

二、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情况

以湖北十大重点产业为抓手,紧紧围绕“智能制造”这一核心,从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机器人与智能产线、智能驱动、智能控制、智能检测与智能识别等科研方向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以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平台、产出重大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建设内容与举措,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1.师资队伍建设

“智能产线与关键装备技术”方向负责人吴晓光教授是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控制、现代纺织装备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

“智能驱动与控制技术”方向负责人朱忠尼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教学和军用特种电源技术研究,研制了军用系列大功率直流、中频电源产品。

“视觉识别与检测技术”方向负责人肖书浩教授,长期从事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有限元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方向负责人在科研工作方面严于律己、勇于突破、不断创新,一直与分方向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探讨与合作,并适时给成员“压担子”,锤炼了团队科研能力,同时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敢闯敢干的创新人才,壮大了科研队伍,提升了科研实力。

到目前为止,智能产线与关键装备技术方向的毛恒老师,在吴晓光教授与吴修玉副教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近一年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委托单位签订了60余万元的横向项目。智能驱动与控制技术方向的孙平老师,全心致力于团队科研工作,不仅认真开展项目实验研究,还积极参与所在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个人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视觉识别与检测技术方向的何为老师,依托团队基础与项目研究,在肖书浩教授及团队成员的指导与帮助下,顺利晋升为高级实验师;熊征老师,坚持专业兴趣不放弃,基于材料学知识的深厚积累与沉淀,参与团队“古陶瓷多维度信息无损检测与辨识系统”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申报2022年国家级项目,目前也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果,成为团队主要科研成员。

2. 创新人才培养

在项目建设期内,积极引导教师组织团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形成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活动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不断高质量的建设,培养行业认可、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目前,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的工作以及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工作;通过校内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校企合作师资联合培养与考核、实现“一课双师”的方法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积极推动学院联合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共同申报新工科项目,项目《基于“OBE模式”的校企“共建共赢”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已获批,并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华中数控—智能制造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式,通过一体化共建学院这种方式,真正落实了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联动、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校企深度融合新格局。

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0余项、省级奖60余项。第十届(2022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中2项以领先优势晋级全国决赛,湖北省民办高校中仅有3支队伍入围全国决赛。

3.打造科技平台

目前,集中优质教师,依托已组建的以教授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学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2个科研团队,积极开展学术及科学研究,并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团队负责人

团队名称

团队级别

团队类别

批准单位

宋庆国

先进制造中的电能变换科研团队

省级

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湖北省教育厅

余明友

机电工程研究所

校级

武昌首义学院创新科技团队

武昌首义学院

对接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学科群正在建设专业实验室、交叉学科实践创新平台、科学研究平台三阶次学科平台。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重点领域联合攻关,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4.技术开发突破

学科群教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在特种行业智能产线、高功率密度电能变换技术、优化综合多种电路控制策略实现变换器变结构控制技术、产品表面质量智能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

(1)李硕教授团队,依托“智能餐饮系列设备研发”和“水果智慧称重计费系统开发”百万级的项目,对“特种行业智能产线”相关方面技术进行了突破,研发了一种用于智慧餐饮的高效食材盘点装置、一种智慧餐饮拼接式取餐导轨装置、一种智能新型称重管理系统,并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了一项软著授权,发表了1篇SCI论文。

(2)朱忠尼教授团队,依托“弓网检测系统高压设备无线供电装置研制”项目,在“高功率密度电能变换技术”相关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研发了一种功能集成的边沿调制IGBTMOS驱动系统,并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授权。

(3)肖书浩教授团队,通过人造板表面缺陷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发、古陶瓷多维度信息无损检测与辨识系统的研发,在产品表面质量智能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开发出了刨花板表面缺陷检测简单初版系统,用于实际板材缺陷的检测;与武汉科鉴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了古陶瓷化学元素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比对初版系统,用于古陶瓷类别及真伪检测。

5.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增强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效果,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等做出贡献。目前,吴修玉副教授团队、李硕教授团队、吴斌方副教授团队其科研成果已应用、服务于社会及国防建设。

三、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成果

1.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从2021年8月份以来,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篇,SCI检索2篇,IE检索8篇。

2.已获发明专利授权

从2021年9月份以来,李硕、周志鹏、朱忠尼分别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共计3项。

3.已获得软著授权

从2021年9月份以来,共获软著授权8项。

4.科研项目及经费

从2021年9月份以来,余明友、吴修玉、李硕、吴斌方等与委托单位共签订10余项横向项目,共计金额1200余万元。

常用链接

  • 教务系统(新)
  • 校友会
  • 招标投标
  • 校长信箱
  • 学校邮箱
  • 图书馆
  • 教学校历
  • 在线办理
  • 咨询服务
  • 下载专区
  • 价格服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狮子山街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武昌首义学院 机电与自动化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