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学院机电自动化学院

今天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外出访问交流 > 正文

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新法学院专职教师课堂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3-04-19发布部门:cicro阅读次数:

    自2012-2013学年度年第一学期,学校教学顾问委员会安排我联系新闻与法学学院,有机会走进该院课堂,聆听、观摩教师授课。至今,我已聆听专、兼职教师授课数十几次。

    上学期,该院的任课教师中共有29名专职任课教师,其中专业教师27名,专业实验教师2名。严谨、创新,充满活力——这是我对这支专职教师课堂授课情形的整体印象。

    综合学生信息员和其他几位顾问委员对该院专职教师授课的评价,任课教师中有13位取得“优秀”等级。其中有汉语言文学教研室江少川、陈迪文等3位,新闻学教研室郑传洋等2位,广播电视学教研室李云华、张萍等3位,法学教研室李艳华、黄新、陈友雄等5位,占全部授课专职教师的45%。

    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亮点”。

    李云华老师,原是湖北电视台资深新闻人。她在教授《电视新闻编辑》课程时,紧密联系当前电视台的播出实践,紧密联系自己做记者、做编辑、做制片人的切身体验,把当下的电视传播信息与传播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大大拓宽了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社会,引起学生强烈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周敬成老师,是一位资深报人。她在为2011级学生讲授《新闻采访学》中“如何召开座谈会”一节时,在作了理论传授后,又请2009级4名学生走进课堂,当起了“小老师”。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分别在新华社武汉分社、湖北日报编辑部、武汉晚报编辑部实习过并取得优异成绩。小老师们有模有样地为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在实习过程中,举行座谈会的方式与感受;然后,他们又与教学班的同学分组进行座谈,现身说法。其热烈程度,出乎听课人的预期。顺带一提的是,为了感谢这4位小老师,周敬成老师在课后还自费请他们吃了顿“工作午餐”,听取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对她讲授《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我在听过李耀威老师讲授的一堂《世界文学》课之后,感受到该院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李老师除了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刻,还在教材之外做的许多“功课”。比如,他为配合教学,课堂上播放了短而精的经典电影视频,4分钟,恰到好处。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不时以英语介绍英国著名作家,引起学生兴趣;尤其是讲到伦敦方言与美国英语的区别时,将几个元音音标的发音,加以区别,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教学魅力——这并非炫耀,而是“英国文学”教学的一种“额外”需要。

    我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进法学专业的课堂的。对其教材,我很陌生;对其实践,我也是隔岸观景。也许正因为这样,我在聆听法学专业教师的授课时,常常与学生一道和老师互动,与学生一道获益,也与学生一道为精彩的讲授喝彩。

    李艳华老师的授课,体现出一位资深教授对中国法制历史的深刻理解;洪玮铭老师的授课,展现出他所具有的丰富的实践体验;黄新、邓思老师的授课,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袁博老师的授课,平实沉稳而富有磁性。

    我不能不讲一讲在陈友雄老师的课堂上听课的情景。陈老师那节课讲的是关于“赠与合同的特征、分类”等相关内容。他的洪亮且抑扬顿挫的语音,他的时而平静时而激动的面部表情,他的或举起双手或紧握拳头的肢体语言,共同构成了一位富有激情的授课人的教学最佳状态。他的课我不仅听懂了,而且听得津津有味、心领神会。比如他讲到赠与人的责任承担时举例:赠与人赠给受赠人一台电视机,但未声明其电视机漏电缺陷,致使受赠人被漏电击伤并住院抢救。此时,他提问:此种情况下的赠与人如何承担责任呢?学生们全都陷入了主动性思考状态,此时的我,也忘了自己的顾问角色,俨然成了一位“老学生”,也陷入了紧张而有兴致的思考之中。当陈老师对学生们的几种不同答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后,包括我在内的全体学生,整整齐齐地发出了一声:“哦!”同时,大家的脸上呈现出会心的笑。据我的听课记录:这种会心地笑,贯穿授课的45分钟,共计发生9次。这些笑声和笑容里,没有教师的媚俗,没有低级趣味,有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有的是分析某种社会现象后的恍然大悟,有的是对教师教学的首肯和钦佩。

    我曾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根据我的经验和体会,看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从学生的到课率中,也可以窥出端倪。这就是说,一个课堂的到课率,不仅仅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也由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所左右。假若一个教师在授课时精神低迷,抑或枯燥无味,到课率怎么会高得起来呢?

    在新法学院,我就欣喜地看到一个又一个高到课率的课堂。江少川教授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班讲授《海外华文文学》时,学生到课率为89%,列全院毕业班到课率之首;邓思老师为2010级学生讲授《刑法学》时,到课率为95%;郑传洋老师为2011级学生讲授《网络营销实践》时,到课率为97%;刘琼老师为2012级学生讲授《宪法学》时,到课率为98%。以上的学生到课率,是由听课人仔细清点人数后得出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几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与人格魅力。

    然而,对于专业教师的上述课堂教学整体优良的教学效果,新法学院领导以及各教研室负责人们并不满足。他们经常地认真地听取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指导工作,并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授课水平——这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从一个侧面得到印证。

    上学期第15周周三下午,新闻与法学学院举行全体教职员工座谈会;院长石长顺、院长助理余林、原党总支副书记高霞以及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实验室人员参加会议。

此次座谈会,实际上是教职员工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意见的通气会,是学院领导的一次现场办公会,也是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的研讨会。

    此次座谈会之前,该院按照学校统一部署,于第14周周三举行了各专业学生代表座谈会。会上,学生代表对学院及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此次的教职员工座谈会,先由高霞原原本本地逐条转达学生座谈会上,各专业学生代表提出的疑问、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石长顺院长与相关教师作出回答、解释,对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当场进行研讨并确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一、当转达四年级学生希望提前结束专业课程,以便准备考研和找工作时——

    石长顺说:学生们的这个意见是可以理解的。能提前的课程学院会尽量调整,不能提前的就要按计划排课。各专业教研室要向同学们讲清楚,我们读的是本科专业,是四年制,如果我们随便提前,那不就成了专科?有些毕业班的到课率不够高,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加以改进。我们也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班的到课率能达到90%左右,这对我们是个启示,要加以研究、推广,说明毕业班的课程也完全是可以上好的。

    二、当转达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大众传播学》课时太少,希望增加课时,以利于考研时——

    石长顺与任课教师张萍进行了现场对话。

    石院长:“《大众传播学》多少课时?”

    张老师:“48学时。”

    “那已经不少了,请张老师认真研究教材,对照考研的考点进行取舍,选择重点章节,讲深讲透。”石院长说,“既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基本知识,又让学生掌握考研所需的重点内容。”

    三、当转达新闻学专业学生反映实验课时,电脑不够用,两人一台不利于动手时——

    石长顺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直是我们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这个意见,反映出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也很迫切,我们要好好保护学生的这种可贵的积极性。

    该院有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学实验室,两个实验室各有电脑30台左右。如果两个专业的学生各自使用各自实验室的电脑,有时就会出现“人多机少”的现象。

    石长顺问实验室副主任曾皓:“能不能将新闻学专业实验室与广播电视实验室的电脑联网,形成资源共享呢?”

    曾皓回答:“从技术上说,是可行的。”

    “那好,一联网,电脑不够用的问题就解决了嘛。”石长顺说,“请实验室的老师们会后专题研究,尽快落实。”

    四、当转达学生对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太满意时——

    石长顺说:对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位老师要一个个地进行了解,尽快加以解决。像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这样的核心课程,今后不再请外聘教师任课,要由自己的专业教师承担。请江少川主任物色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向学校写报告进人。

    江少川主任回应说:“我们尽快落实。”

    五、当转达汉语言专业学生要求开设“对外汉语”课程,以利拓展就业面时——

    石长顺说:这个要求是合理的,请教研室在下学期安排课程时,考虑增开有关对外汉语的课程,请示学校批准后,替换相应课时的课程。

    六、当汇报到一年级学生希望提前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时——

    石长顺说:我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没有必要担心“学生通过了英语考级,上《大学英语》课就不认真了”。我们给学校写个专题报告,反映低年级学生的这个要求。

    作为学校教学顾问委员会的一员,我有幸在课堂上见证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专职教师团队;我同时也相信,这个团队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一定会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谱写新的华章。

                                                   教学顾问委员会 

                                                   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