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暨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参会总结
发布时间:2012-11-05发布部门:cicro阅读次数:
在2012年8月17-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暨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北京博创兴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协办。
本次研讨会的会议主题有两个:
1.高峰论坛:国际知名机器人技术及智能自动化企业领袖、专家、学者的顶级峰会,共同研讨我国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技术与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教育科研:围绕高等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计划,邀请国内一流学者,教育家及企业领袖共同交流工程创新实践方面的教育科研成果、教改方案、产学研结合范例,助力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在会议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王田苗教授所做的“我国机器人发展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王教授是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王教授首先列举了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巨大成就,着重介绍了欧美日等国家的先进机器人技术,得出了欧美等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概念,“再工业化”被称为“自动化革命”或“机器人革命”,利用机器人技术优势逼退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优势。例如美国佐治亚州一家服装技术公司推出的“机器人裁缝”,美国由此可以扭转每年用1000亿美元逆差从中国、越南等地进口服装鞋帽箱包的尴尬。王教授也提出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个是为什么60年世界没有形成机器人很大的产业。另一个是为什么25年中国没有形成工业机器人产业?针对第一个问题,王教授提出了在技术上,机器人在传统的汽车、装配与搬运行业的应用中延伸和扩展不够,机器人产品往往软硬件分离、机器人产品没有标准模块化用户难以维护。在机器人的材料、驱动、认知、交互等方面缺乏破坏性创新,还不能走入千家万户。由于机器人产品的成本昂贵,缺乏机器人产品运营模式的创新,目前只有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大量应用。针对第二个问题,王教授我国在3个方面有欠缺:第一,我国经济尚处在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的使用非常低廉,市场对机器人需求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第二,我国机器人技术企业过分注重共性技术研发,脱离行业应用,对产品定位不准,工艺粗糙。第三,机器人技术的部分零部件没有突出技术瓶颈,完全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产品可靠性差不高。针对上述情况,王教授提出我国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三项重点任务:1.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对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全部国产化。2.注重典型机器人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在国家安全和危险作业的特种机器人上有所突破。3.超前部署,抢占机器人技术的技术前沿,在机器人仿生材料与机构、机器人模块化自重构、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智能识别与感知、多模式网络化交互以及微纳系统等方面加快科研攻关。
另外朱世强教授所做的主题为“我国机器人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发展对策建议”报告也非常精彩。朱世强教授,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山市副市长。他在报告中首先对世界机器人技术强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的机器人产业化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着重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正在大幅度的提高对我国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迫使外资考虑逐步迁出中国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例如阿迪达斯和耐克将生产工厂迁至越南。也迫使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考虑技术升级。例如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声称将在3年内装备100万台机器人,以代替生产线上的非技术工人。在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朱教授指出我国在机器人发展中的三项不足:1.国家层面仍然把机器人定位为先进装备而非“大众产品”,没有把机器人当做未来新兴的大产业。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组织形式-没有机器人学会、协会甚至没有主管部门。与机器人相关的高层次学术组织全部挂靠在各一级学会中,没有专门负责机器人产业化规划和服务的政府部门。国家的投入不足,国家主要投入在研究领域,对机器人产业培育不足。2.行业层面总体上没有跳出跟踪模仿的道路,自主创新的成分非常少。对涉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究缺少十年磨一剑的毅力。研究与产业脱节非常严重,产学研良性发展的合作机制没有很好的形成。3.行业间的合作方式与机器人发展的新形态难以适应,对机器人将如何影响社会发展以及如何从技术、文化、社会、产业、资本等多元力量联合形成机器人事业大发展的问题研究不够。朱教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3点建议:1.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提升,首先从认识上应该将机器人从先进装备过渡到涉及大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组织形式上整合现有力量,形成国家层面的最高协调组织,成立机器人一级学会,成立全国的机器人行业联合会,明确国家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制定更加有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出台机器人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加大对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2.在行业层面上提升内力。在技术上突破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瓶颈。争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3.以机器人为载体,集文化、娱乐、科普、研发、产业化为一体的机器人综合体。在广东中山开发机器人智慧城项目,将中国机器人大赛每年定点举行。
在科研教育主题的讨论中,各所与会高校对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并加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工程人才进行了热烈的意见交流。“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由2.5%提高到4%。随着CDIO教育模式、项目式教学、卓越工程师计划等一批工程教育改革方案的试点和实施,各大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地开始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重视“做中学”,重视以项目为主线的工程项目实践教育,并且已经有一批高校在CDIO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和突出亮点。
给我印象最深刻是的郑州大学。郑州大学是在2009年才开始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机器人的相关教学。郑州大学信息学院的邓计才老师和我一起参加2009年清华大学机器人技术培训班的时候,邓老师还告诉我郑州大学的机器人竞赛还是零。但是在郑州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大学投入资金引进北京博创的机器人模块化平台。在2010年建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在2011年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在机器人的研究上迅速形成了仿真研究和实体开发两个部分。在近年的中国机器人大赛上屡次夺得冠军,成绩优异。2012年5月郑州大学与北京博创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河南省机器人大赛,吸引了19所省内各类高校参赛,另有20余所高校观摩。短短三年间,郑州大学机器人学科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共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先后视察了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基地,对该校的机器人竞赛和学生创新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成就体现了郑州大学开展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效,体现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
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处处长区和坚、国家“十二五”863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组长王田苗、安川首钢、浙江中控、广州数控、库卡、发那科、北京博创等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界领袖,以及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工大、北航、北邮、华中科大、北理工、郑州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专家出席本次会议,通过主题报告和专项座谈的形式广泛交流。共同研讨了我国产业战略转型对产学研各方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自动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并加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工程人才。也对我校究竟该如何继续开展机器人的教学和学科竞赛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自动化教研室
陈强
20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