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教师岗前培训论文之五
发布时间:2009-11-20发布部门:cicro阅读次数:
浅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市场化也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里程中的重要变革,这一变化势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一股新动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隐含着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和严峻挑战,如何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大潮之下稳步提升,是我国高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提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首先,提升高校教师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教师的责任是培养人才,加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首要条件。学校是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教师是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青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把工作做到人的心灵、人的头脑深处,需要心灵沟通,行为打动,而这一切又都是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都会影响或感染受教育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然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客观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教育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上升为一种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休戚相关的、和人民须臾不能离开的智力开发事业和传播精神文明的阵地,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历史重任,而居教育主体地位的是教师。高校教师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素质。教师职业道德面貌如何,一方面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同时还将关系到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建设优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保证高教事业顺利发展。
最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现状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当前,我国广大教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上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是,高校教师置身于社会变革的大潮之中,面临着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前所未有的工作、精神和生活压力,而一些高校在关心教师成长、关注教师实际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导致了高校教师中有些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有些人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缺乏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不太关心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大事。这种现象不利于高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影响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效果。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可回避。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存在的不足
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被大众所认知以后,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成为讨论的另一热点话题。其中职业道德培训成为公认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国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但成效还不够显著,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在高校教师培训及日常评价中,普遍存在着重业务、轻思想,重教书、轻育人,重物质、轻道德的倾向,这种认识导致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在培训中扎扎实实的完成培训任务。
然后,培训的内容无法满足教师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具有其独特性的,虽然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的道德体系,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但具体到高校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上来,就显得内容比较空泛,缺乏独特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应着重强调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交往道德等,但往往这些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目前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基本上都是套用伦理学的内容,脱离学员的实际,没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在培训方式上长期以讲授和灌输为主,这种机械、简单的道德教育和培训,只能影响教师的外部行为,很难对教师的人格产生强烈的渗透作用,难以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种培训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造成了普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而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的结果。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只有从观念上重视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它,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稳步提升。